西安年最中國之丹鳳門光影秀
2018新春光影秀驚艷上演,上千名游客市民共同見證了穿越千年的盛唐皇宮在現代科技的裝扮下所綻放的瑰麗光彩。
并由此拉開了“炫美光影SHOW 璀璨中國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2018新春唐人節光影秀的帷幕。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看到這些盛唐美景,讓我渴望回到長安。"
此次裸眼3D光影秀演出總時長為6分鐘,以丹鳳門為載體,以大明宮為主線,引入浩騰視覺3Dmapping視效系統。
由浩騰和潤視覺冠名并由浩騰團隊全程提供技術服務,為在場觀眾奉上了一場沖擊力十足的裸眼3D視覺盛宴。
演出以貞觀之治、萬邦來朝、絲綢之路等發生在大明宮的歷史節點及事件巧妙貫穿。
通過先進的投影技術,打破物理空間。實現了大明宮丹鳳門與光影動畫的完美融合。
用歷史名人、水墨山水、亭臺樓閣、唐代詩文等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為表現形式,再現了一個開放包容的盛世大唐。
還原了一座唯美瑰麗的大明宮殿,講述了精彩、絢麗、繁華的“唐朝故事”。
現場實錄視頻
丹鳳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內,始建于唐高宗龍朔二年,是唐帝國京師長安皇宮大明宮的正南門,城門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鳳樓。
北與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遙相呼應,構成了大明宮的中軸線,是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
同時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間舉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及舉行宴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政治場所,是大唐王朝的國家象征,有“盛唐第一門”之稱。
丹鳳門為五門道,是中國古代都城城門建制的最高制度,其形制延續至后來的明清紫禁城天安門;也被稱為“五門”,“國門”,“鳳門”等。
從1957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大明宮丹鳳門遺址進行調查、勘探。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隊對丹鳳門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
發掘結果表明,丹鳳門的墩臺用黃土夯筑而成,外砌磚壁,墩臺東西長74.5米,城門(加馬道)東西長近200米,南北寬33米,占地約2460平方米,共開5個門道。
考古發掘顯示,丹鳳門遺址的規模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為隋唐城門考古之最,被考古界譽為“盛唐第一門”。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
丹鳳門遺址所在的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丹鳳門是中國發現規模最為宏大的唐代城門建筑遺址,代表著唐代建筑技術水平的高超境界。
丹鳳門與其北面諸門、諸殿所反映出的“天子五門”的思想,共同構筑了唐大明宮的整體格局,展示了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社會鼎盛時期——唐朝的偉大創舉。
丹鳳門城門形制是唐以來可查宮城城門形制中最早的實物源頭,對后世的影響巨大,在中國都城建設史、建筑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